新闻资讯

News
影像测量仪的精度如何定义和校准?

时间:05-02 2024 来自:祥宇精密

1. 精度的概念

影像测量仪的精度是指其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接近程度。它通常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表示:

  • 绝对精度:表示测量结果的误差绝对值与被测量尺寸的比值。
  • 相对精度:表示测量结果的误差绝对值与测量仪器量程的比值。
  • 综合精度:反映影像测量仪在实际测量中所能达到的总体精度水平,包括定位精度、重复性、分辨率等因素。

2. 影响精度的因素

  • 系统误差:由影像测量仪本身结构、机械摩擦、温度变化等因素引起的误差。
  • 随机误差: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时,数值大小和符号不可预测的变化。
  • 分辨率:影像测量仪能够分辨的最小测量单位,直接影响其测量精度。
  • 重复性: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尺寸时,测量结果的一致性。

二、影像测量仪的校准

1. 校准的重要性

为了确保影像测量仪的测量精度,定期的校准是必不可少的。校准可以识别并修正仪器的系统误差,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

2. 校准方法

  • 自校准:利用影像测量仪内部的校准功能,自动检测并修正系统误差。
  • 人工校准:通过专业的校准工具(如标准块、球径规等)来校准影像测量仪。
  • 第三方校准服务:由专业的计量机构提供校准服务,出具校准证书。

3. 校准周期

校准周期应根据影像测量仪的使用频率、工作环境、历史校准数据等因素来确定。通常,建议每年至少校准一次,对于高精度要求的场合,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校准。

4. 校准步骤

  • 准备工作:确保校准环境符合仪器要求,预热足够时间。
  • 校准前检查:确认校准工具无明显损伤和污染。
  • 执行校准:按照规定的校准程序进行,包括各轴的行程、分辨率、重复性等测试。
  • 误差修正:根据校准结果,对影像测量仪进行必要的误差修正。
  • 校准记录:详细记录校准过程和结果,便于追溯和监控。

导航

TOP

Baidu
map